十一声 → 十一聲

十一声 → 十一聲
﹝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﹞ 〔一、 執受大種聲〕, 執即執持, 受即領受。 謂人於內四大種, 有所執受也。 而言聲者, 如手相擊, 及語言等聲, 皆由內四大種而出, 故名執受大種聲。 (四大種者, 謂人身中地水火風也。 ) 〔二、 不執受大種聲〕, 謂人於外四大種, 無所執受, 而言聲者, 如風林駛水等聲, 皆由外四大而出, 故名不執受大種聲。 (外四大種者, 謂世間地水火風也。 ) 〔三、 執受不執受大種聲〕, 謂如以手擊鼓等聲, 手屬執受大種, 鼓屬不執受大種, 故名執受不執受大種聲。 〔四、 世所共成聲〕, 謂世俗之人, 或因談說, 或因問答, 而成於聲, 故名世所共成聲。 〔五、 成所引聲〕, 謂諸聖人所說法音, 皆為引導眾生出離生死, 而成於聲, 故名成所引聲。 〔六、 可意聲〕, 謂歡樂之聲, 可適其意, 故名可意聲。 〔七、 不可意聲〕, 謂愁苦之聲, 違逆情意, 故名不可意聲。 〔八、 俱相違聲〕, 謂不苦不樂之聲, 亦不適意, 亦不違情, 與前可意、 不可意聲相反, 故名俱相違聲。 〔九、 遍計所執聲〕, 謂外道於一切法, 遍計有無, 及常無常等, 執著所說, 而成於聲, 故名遍計所執聲。 〔十、 聖言聲〕, 聖即正也。 謂見即言見, 不見言不見, 聞即言聞, 不聞言不聞等, 此因正直而成於聲, 故名聖言聲。 〔十一、 非聖言聲〕, 謂見言不見, 不見言見, 聞言不聞, 不聞言聞等, 此因非正直而成於聲, 故名非聖言聲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написать курсовую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